應收款項乃企業對顧客或他人之貨幣、商品或勞務之請求權

依產生原因分:

1.主要營業活動:出售商品或勞務產生之應收款項,無「正式債權憑證」者稱為應收帳款,有正式債權憑證者稱為應收票據,通常在報導期間結束後十二個月內可收現,多列流動資產。

2.非主要營運活動:應收款項與產品出售或勞務提供無直接關連,與主要營業活動產生者分開列示,金額重大者單獨列示,金額小者可合併為「其他應收款」

處理重點:(1)取得時-何時認列?金額如何衡量?

             (2)存在期間-期末評價與財務報表之表達

             (3)除列時-各種不同處分方式之性質及其會計處理

 

應收帳款之認列

1.入帳之時點-銷貨交易完成、商品所有權移轉給買方或提供勞務時認列

2.入帳之金額-銷貨或勞務提供時認列,其金額有發票或收據(原始憑證)為憑,惟實際入帳之金額仍受收款期間之長短及折扣二因素影響

(1)折扣對應收帳款入帳金額之影響

商業折扣:為避免競爭對手知道真實售價,或給予大量購買者特殊優惠;定價扣除商業折扣後淨額為真正成交價格,亦為應收帳款入帳之金額,因此「商業折扣不入帳」

現金折扣:為鼓勵顧客賒帳後盡早付款而給予之優惠(2/10,n/30,表示惟十日內付款按成交價格享受2%折扣,超過十天後不享有折扣,必須交易完成30天內付清貨款)

-現金折扣提供提早清償的誘因,使企業可以減少發生呆帳之機會,但其中隱含利率極高(成本),如下:

原理:今收$980

       來日$1,000  期間有$20的利息

       因此,本金X利率X期間=利息

                $980X r% X (30-10)/365 =$20 → r%=37.24%

       為提高現金運用能力,高隱含利息於公司有流動性需求時可以提供誘因於顧客

 

入帳方法分為

總額法:未扣除現金折扣前之金額紀錄銷貨收入及應收帳款,顧客付款時若取得折扣,則以少收獻金之數額借記銷貨折扣,作為銷貨收入之減項。

淨額法:以最高之現金折扣扣除後淨額紀錄為銷貨收入和應收帳款,收款時若已超過折扣期間致顧客未取得折扣,則就多收現金數貸記「顧客未取得折扣」,為其他收入

→理論上「淨額法」較能「反映應收帳款之淨變現價值」,銷貨收入之認列較為正確,但較為繁複,使用上不如總額法普遍。

 

思考:顧客未取得折扣列為其他收入,在財報或每月10日前公布之營收上反映時會讓營收更為下降,可能是不普遍的原因之一。

(2)收款期間長短對入帳金額之影響

貨幣有時間價值,故收款期間越長,應收帳款之價值越低。

應收帳款若將於「一年內」可收現,則不需計算現值;

「長於一年」之應收帳款(如分期付款產生之帳款)則依現值入帳

 

應收帳款評價與表達

1.呆帳對應收帳款評價之影響

(1)直接沖銷法:係於應收帳款確定無法收回時才認列呆帳,並直接沖銷應收帳款。

缺點:若呆帳發生之期間不同於銷貨收入認列之期間,將使收入與費用無法做適當配合而扭曲各期損益之報導(不符合收入費用配合原則)

       延後認列呆帳將使應收帳款價值高估

       管理當局可透過呆帳認列時點之選擇操縱損益

-只有在企業以現銷為主,應收帳款金額低,採用該法不影響財務報表公允表達情況下,較適合使用(不是說不能用,但目標是不能影響財報公允表達)

(2)備抵法:於銷貨發生年度估計其所產生之應收帳款可能發生之呆帳金額,先予入帳,並減少應收帳款淨變現價值之方法。

               認列呆帳時並不直接沖銷應收帳款,以「備抵呆帳」科目列為應收帳款之減項

-符合收入費用配合原則,使損益報導能較真實

-收回已沖銷帳款時,先回復應收帳款,在做收款紀錄→保持顧客應收帳款明細紀錄完整性,使能反映其信用之回復

 

無法收款產生→備抵呆帳       已沖銷帳款再收回→應收帳款       

                           應收帳款                                  備抵呆帳               

                                                          收現→現金

                                                                         應收帳款

→呆帳實際發生,使應收帳款和備抵呆帳互抵,不影響損益和應收帳款淨變現價值

 

2.備抵法下呆帳估計方法

(1)資產負債表觀點

應收帳款百分比法:估計呆帳率

帳齡分析法:加總各組應收帳款總數x各該組估計呆帳率

以期末應收帳款為基礎,估計應有之備抵呆帳餘額,調整備抵呆帳已有之餘額間之差額,即為當期應提列之呆帳費用

IAS39提及:在某些情況下,企業係依經驗判斷以估計呆帳之金額,依此,經驗判斷估計呆帳可視為減損已發生之證據,故採用備抵法亦不違反IAS39之規定

(2)損益表觀點

銷貨百分比法:本年度賒銷淨額乘以估計呆帳率

處理損益表而言,呆帳費用和銷貨收入較能配合,但不一定反映應收帳款淨變現價值;提列呆帳時並未考慮備抵呆帳原有之餘額,以致對以前年度可能估計的誤差無法自動加以更正。

因此需要定期評估帳列備抵呆帳餘額之適當性,若發現重大偏離實際情況時,應依「會計估計變動」加以處理

 

呆帳費用通常列於管理費用下

應收帳款若因顧客溢付貨款,或帳款收回時始發生銷貨退回而產生貸餘,則貸餘應列為「流動負債」,不可與其他顧客應收帳款之借餘相互抵銷。

 

 

應收票據之認列

票據係指發票人貨付款人指定餘特定日無條件支付一定金額之書面承諾→與帳款最大差異:書面憑證之可轉讓性及其通常附有利息

短期應收票據列為流動資產(不折現入帳)

長期應收票據列為長期投資或其他資產下(折現入帳,利息收入以現值X市場利率評價)

若票面利率>市場利率,則產生應收票據溢價;若票面利率<市場利率,則產生應收票據折價。

(概念:計算票據現值,經過一年(期間)所得之價值與收到利息之差額攤銷,最終將攤到本金價值,折溢價攤平。)

表達:現值評價→應收票據面額+溢價 或 應收票據面額-折價

 

短期應收票據必須提列備抵呆帳,以應收票據金額減備抵呆帳評價

長期應收票據若因預期無法回全部本息致其價值已有減損,則應認列損失

 

應收款項揭露原則:

1.不同原因產生之應收款項若「金額重大」,應分別列示

2.應收款項應適當區分流動與非流動部分

3.備抵呆帳及折價等平價帳戶應列為相關應收帳款之減項

4.應收款項設定擔保之資訊應適當揭露

5.應收款項若有信用風險集中情形應予揭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I000027 的頭像
    CI000027

    學術記事

    CI00002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